咨询电话:
0391-3861228

土传病害频发,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一定要了解!(上)

阅读数:1588 时间:2023-07-20 来源:管理员

土传病害,就是以土壤为媒介传播的病害是指病原体生活在土壤物而引起的病害,在发病后期,能导致作物大量死亡,属于毁灭性的病害。典型病症有:猝到病、立枯病、茎基腐病、根腐病、枯萎病、黄萎病、疫病、青枯病等。


植物病原真菌



鞭毛、结合、子囊、担半知亚门最难缠


猝倒病

01

由腐霉属 、疫霉属等低等真菌引起的苗期植物病害,侵染幼苗的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渍状变软,使之迅速萎蔫,最后茎基部呈 线状缢缩,后期黄褐色干枯。有时子叶尚未表现症状即已倒伏,故名猝倒病


土温15~20℃时繁殖最快,在8~9℃低温条件下也可生长,故当苗床温度低,幼苗生长缓慢,再遇高湿,则感病期拉长,特别是在局部有滴水时,很易发生猝倒病。尤其苗期遇有连续阴雨雾天,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发病重。当幼苗皮层木栓化后,真叶长出,则逐步进入抗病阶段。

02

立枯病

由丝核菌(属高等真菌半知菌亚门),刚出土的幼苗以及大苗均可发生,幼苗出土后幼茎没有木质,染病后病苗茎基部变褐,随后发病部位溢缩变细,茎叶萎垂枯死;稍大一些的幼苗白天萎蔫,夜间可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就会枯死,不倒伏;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上有同心轮纹同时有淡褐色蛛丝状霉状物,有的时候不明显,菌丝能结成大小不等的褐色或黑褐色菌核,这是与猝倒病区别的重要特征。


传播方式:不产生孢子,以菌丝体传播繁殖传播途径:通过水流、农具、带菌堆肥等传播。

发生条件: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温度20℃,长江中下游盛发期为2月份,感染生育期在幼苗期;土壤水分多、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播种过密、幼苗衰弱、土壤过酸等地块发病重,此外育苗期间或者定植过后苗期连阴雨发病重。

茎基腐病

03

茎基腐病仅为害茎基部,烂根脖子病;茎基部皮层发病初期,外部无明显病变,茎基部以上叶片呈全株性萎蔫状,叶色变淡;后茎基部皮层逐渐变淡褐色至黑褐色,绕茎基部一圈,病部失水变干缩;纵剖病茎基部,木质部(茎中心)变暗色,维管束(茎外围)不变色;横切病茎基部,经保湿后无乳白色黏液溢出;皮层不易剥离;根部及根系不腐烂。

致病菌:

1)由丝核菌(属高等真菌半知菌亚门),温度低发生

2)由腐霉属 、疫霉属等低等真菌,温度相对高发生。

04

根腐病

致病菌:

1)镰刀根腐病:无性状态为半知镰刀菌,有性状态为子囊门赤霉属玉蜀黍菌(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颜色为红色或红褐色,在成株期发生,发病部位仅局限于根胫及根部;枝叶萎蔫,但叶片不脱落;根胫部及根部皮层呈水渍状、褐腐,植株很容易拔起,仅剩少数粗根;维管束变褐色,但不向茎上部延伸(这与青枯病、枯萎病不同)用手一撸根系,其表皮极易剥落,露出木质部。

2)疫霉根腐:发病初于茎基或主根部产生褐斑,逐渐扩大后凹陷,严重时病斑绕茎基部或根部一周,致地上部逐渐枯萎;纵剖茎基或根部,导管变为深褐色,后根茎腐烂,不长新根,植株枯萎而死。与腐皮镰孢根腐病的区别是根部表皮不易脱落。

3)腐霉根腐:植株茎基部在土表上下2公分-3公分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根系的须根和次生根出现水渍状淡褐色腐烂,不长新根,随后发展到主根和根茎处,出现淡褐色表皮,纵剖根茎维管束为浅褐色至褐色病变,表皮腐烂后容易脱落。

枯萎病

05

半知菌亚门真菌尖镰刀菌,病菌主要通过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隙侵入,先在寄主管壁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然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病菌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毒素),分解破坏细胞,使导管内积累果胶类物质,堵塞导管,影响水分运输,引起植株萎蔫。病菌在根茎部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随灌溉水或雨水进行传播,进行再次侵染周围其它植株,因此降雨后或浇水后,病害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出现大片植株枯死。

主要堵塞植物茎基部导管,一旦发现植株枯萎,表明植株大部分导管已经被堵塞,及时药剂也很难防治,被成为“植物癌症”。

06

青枯病

青枯病的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属细菌。症状主要表现在成株期叶片和茎。叶片表现为,初始顶部新叶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发展产生凋萎,接下来才是中部叶片产生凋萎;发病后叶片色泽较淡,呈青枯状。发病初始植株叶片白天出现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后很快扩展至整株菱蔫,并不再恢复而死亡。茎表现为,产生初为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呈褐色1-2厘米斑块,病茎中下部表皮粗糙,常产生不定根。剖开病茎,病茎维管束变褐,横切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黏液渗出,这是青枯病的典型症状。


发病初期,根部有念珠状突起,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正常,反复多次;萎蔫先从植株上部开始,随后是下部,最后是中部;萎蔫加剧,最后枯死,但植株仍保持绿色。


小结




18626207686
hstz123@163.com
0391-3861228